close
台股近來走勢與國際股市背道而馳,一般認為與證所稅有關。券商公會日前發布證所稅影響評估,指出證所稅制已對台股發行、交易市場產生負面影響,大戶條款的心理因素發酵,導致台灣資金外流,相關稅收減少,有鑑於台股相關稅費比各國沉重,國內投資人相對於外資受到較不公平待遇,因此建議政府維持以證交稅替代證所稅,取消加徵證所稅。

從該報告所提出的數據來看,確實值得財政部深思證所稅的何去何從。例如,出售興櫃股票強制核實課稅已使去年登錄興櫃家數銳減五成,等於上市櫃少了源頭活水,IPO勢必萎縮。而台股去年的成交量比2011年減少三成,相對於日、滬、港、美、星等主要股市減少最多。自證所稅議題開始以來,大戶的平均成交金額及平均戶數更減了五成;許多大戶在今年第二季交易達10億元即已退場到海外。難怪居民對外證券投資和金融帳淨流出都將近千億美元;複委託買賣外國證券各季平均成交金額成長了37%。也因此,證交稅稅收在過去兩年銳減;102年度個人證所稅只入帳24億元,遠低於原估證所稅稅收60億元到110億元;102年度個人證所稅至少10萬人應申報,實際上僅5%約8,000人申報,顯示證所稅的行政成本偏高,對徵納雙方都是重大負擔。

更值得重視的是,證所稅表面上追求公平,反而造成「得不償失」的結果,實質上根本沒有改善所得分配,也就沒有實現社會的「公平」,因為證所稅厚外薄內的設計使得國內的投資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主要是外資投資台股僅須負擔0.3%的證交稅和股利所得稅20%;而國人投資台股的稅費包括0.3%的證交稅、對特定四類投資人核實課徵證所稅(稅率15%)、股利所得稅(併入綜合所得課稅最高稅率40%)及2%的股利所得補充保險費(最高20萬元)。同時自明年起增加對大戶設算所得0.1%的證所稅,股利所得稅稅率提高至45%、股利稅額扣抵減半(一半重複課稅群益權證),更讓稅、費差距擴大。難怪外資平均成交比重已增至24%,本土法人及自然人顯然受證所稅的壓抑,一旦外資因國際因素而撤離,我國股市即受到很大衝擊。這也迫使部分投資人以「假外資」投資台股,結果又造成政府監理上的負擔,衍生租稅爭訟,原本預期的公平變得遙遙無期。

此外,追求公平也使台灣在競爭力方面輸人一截,因為星、港及大陸不課證所稅、證交稅,只課印花稅,大陸課0.1%;港、星只課0.2%,都比台灣的證交稅低。其他稅費也僅中國大陸對股利所得稅就源扣繳10%。我國稅、費負擔比鄰近的大中華地區高,這也是滬港通議題發酵以來,對台股動能產生雪上加霜衝擊的原因。可見得證所稅無法對目標對象實現「公平」,反而影響台股在國際證券市場的競爭力,變成沒有贏家的「公平」。

因此,我們可理解財政部捍衛「社會公平正義」的苦衷,但財部也應深切體認證所稅在台灣無法實現「公平」的特質,這乃是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系的宿命。畢竟「人兩隻腳,錢四隻腳」,台灣為實現公平而對資本課以重稅,注定只會將資本驅趕至輕稅的國家地區。何況,沒有證所稅的時代,投資人固然股市賺錢不必課徵所得稅,但虧損時也不能扣抵,本來就很公平。維持證交稅制,投資人虧錢還是要繳證交稅,政府不花稽徵成本穩定獲得稅收,又何樂而不為?何不將稅改重點放在房產稅制上,既能真正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又能改善政府財政,更符合社會的期待。一週財經大事

當然,對還未上路的大戶條款修法,難免遭到騎虎難下之譏,且易成為政治操作的題材,因此建議財金主管機關和證券業者加強對社會大眾解說和朝野政黨協商,先凍結大戶條款,等實質公平的房產稅改革日出之時,再將此種徒具公平形式的證所稅予以落日,或許是兩全其美的辦法。

國際黃金價格查詢91EA80CAF219ACB0
arrow
arrow

    pxl93xb51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